为什么国家大力发展电车?而其他国家并没有多少电车?

类似这种问题,很多人只会输出情绪。这个问题其实很复杂,参杂了包括企业、汽车基础工业发展程度、汽车文化、国家层面等多种因素。汽车产业链因素汽车产业链这是最基础的原因。首先,这个世界上具备相对较完整的汽车产业链的国家就没几个,无非就是中美日德韩这五个,条件放宽一些,可以把英法也放进来,意大利、瑞典、印度也可以放进来。满打满算就这十个。你总不能要求一个不具备任何汽车产业链的国家、甚至本国大学都没有汽车相关专业的国家去发展电车吧?汽车产业链是谈这一切的基础,是繁育的土壤。可能有人会问,本国具不具备汽车产业链跟路上跑不跑电车有啥关系?还真有关系。不具备汽车产业链,那在汽车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必然就会相对薄弱。体现在能源补给上就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资本就会向更加便利、更加有利可图的方向去发展。而加油站在这方面面对充电桩来说可以算是降维打击了。无论什么能源结构的车,补充能源是首先要考虑的吧?所以电车想要真正得到大规模的普及,只能从中美日德韩这里面去找。至于那些几百万、几十万人口的国家,发展电车只去谈比例而不谈数量,多少也有点不讲武德。国情各不相同如果说产业链因素具有一致性,那么国家因素就是各有不同了。首先是中国。前面说了,电车想要普及,起码本土车企要有强烈的意愿发展电车对吧?即便我国具备完整的汽车产业链,但是想要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出一台高品质的电车,从零到一的成本也是巨大的,还很有可能卖不出去,车企不是慈善家,赔本的买卖谁愿意干?这个时候就需要国家层面的政策扶持和补贴了。中国是在这几个具备完整汽车产业链的国家里面,对新能源相关政策和补贴推动最积极的国家。根本原因就在于,在传统燃油车层面,中国起步较晚。而中国又是个汽车大国,汽车总产值占全国GDP比重已经接近10%,我国经济想要维持住高速发展,汽车产业是个最好的突破口。而如果一直在燃油车领域埋头苦干,会始终跟随他人的脚步,国产品牌会一直被合资品牌、传统豪华品牌压制,从而做低端的代名词。这无论在国家经济方面,还是从企业形象方面,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和耻辱。而机械这个东西又没有任何捷径可言,玩不过你我换个赛道还不行吗?所以早在十年前,国家相关部委就提出了“弯道超车”这个概念。经过十几年中国汽车相关产业人员的不懈努力,才有了今天这般景象,比亚迪、理想、蔚来、小米等等才可以在各自擅长的领域百花齐放,才有了宁德时代这种供应商巨头。即便是这样,纯电车在中国依然都不是主流,路漫漫其修远兮。然后是德国作为汽车的发源地,德国把汽车发展到了极致。在传统燃油车领域,无论是性能还是豪华,都绕不开BBA。传统意义上,机械层面的汽车文化对于德国人来说是从儿童时代就不可磨灭的记忆。在一定层面上说,汽车文化就是机械文化。电车相比之下,那就是个异类。这种文化传统对于我国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是无法理解的。再加上德国全国有接近2/3的高速公路都是不限速高速,而电车不需要变速箱这个优势在这里突然就变成了劣势,导致无法以更高的速度行驶。对于德国普通消费者来说,大概是最抵触电车的国家了。电车对许多德国人来说属于性能降级...美国特斯拉作为电车的先驱,按理来说本应该让美国电车普及率是现在的好几倍,但是恰好相反,特斯拉最畅销的国家却是中国。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国情太独特了,地广人稀,资源又丰富。汽车文化从而演变出了以搭载大排量发动机的全尺寸皮卡为主。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说,例如我们国家,绝大多数人是没有摸过V8发动机的,大多数人开的都是四缸机。联想到发动机这个东西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抖动,噪音大,所以才有了很多人换电车后会说一句“回不去燃油车了”。但是大排量V8与小排量四缸发动机完全不是一个东西,这对于粗旷尚武的美国人来说,那就是极具魅力的存在。电车对于许多美国人来说,就只能用“娘炮”来形容。而且大排量全尺寸皮卡这个东西真的是谁用谁知道,能载人能拉货,有动力有舒适。对我们来说不好停车和油耗高的问题,在美国又完全不是问题。所以美国的汽车文化也是与电车特质相悖的,几乎就只有互联网科技行业从业者才会去买特斯拉。日本和韩国这两个比较像,没有太强烈的意愿发展电车是因为本土汽车工业与国家经济绑的比较深,这种情况下,企业也好,国家层面也好,唯一的要求就是求稳。韩国方面,现代起亚在韩国的市场占有率接近80%。日本方面,丰田的全球销量是整个汽车界的老大哥。这种局面,不管换做谁,最好的策略确实就是求稳。从古至今,梭哈这种事情,只有小弟才会去做。当然了,至于新王替旧王,改朝换代这种事情,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所以日本和韩国没有大力发展电车的想法与德国和美国又不一样。德国主要是汽车工业基础决定的,美国是消费者认知文化层面决定的,而日韩则是企业规模决定的。综述抛开没有汽车工业基础的小国不谈,有条件发展电车的国家,又各有各的原因。事实上,中国发展电车也是迫于无奈。要想实现电车的普及,产业链、企业、国家、消费者对于汽车文化观念的改变,缺一不可。没有汽车基础产业链也发展不起来,有实力发展的,又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会主动去发展。综合各种因素来看,电车或许会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只会在中国真正大规模普及,成为中国独有的汽车文化。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徐里里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614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为什么国家大力发展电车? 为什么国外不发展电车了?

Jun 11, 2024 - 15:00
 0
为什么国家大力发展电车?而其他国家并没有多少电车?

类似这种问题,很多人只会输出情绪。

这个问题其实很复杂,参杂了包括企业、汽车基础工业发展程度、汽车文化、国家层面等多种因素。

汽车产业链因素

汽车产业链这是最基础的原因。首先,这个世界上具备相对较完整的汽车产业链的国家就没几个,无非就是中美日德韩这五个,条件放宽一些,可以把英法也放进来,意大利、瑞典、印度也可以放进来。

满打满算就这十个。你总不能要求一个不具备任何汽车产业链的国家、甚至本国大学都没有汽车相关专业的国家去发展电车吧?汽车产业链是谈这一切的基础,是繁育的土壤。

可能有人会问,本国具不具备汽车产业链跟路上跑不跑电车有啥关系?

还真有关系。

不具备汽车产业链,那在汽车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必然就会相对薄弱。体现在能源补给上就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资本就会向更加便利、更加有利可图的方向去发展。而加油站在这方面面对充电桩来说可以算是降维打击了。

无论什么能源结构的车,补充能源是首先要考虑的吧?

所以电车想要真正得到大规模的普及,只能从中美日德韩这里面去找。至于那些几百万、几十万人口的国家,发展电车只去谈比例而不谈数量,多少也有点不讲武德。

国情各不相同

如果说产业链因素具有一致性,那么国家因素就是各有不同了。

首先是中国。

前面说了,电车想要普及,起码本土车企要有强烈的意愿发展电车对吧?即便我国具备完整的汽车产业链,但是想要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出一台高品质的电车,从零到一的成本也是巨大的,还很有可能卖不出去,车企不是慈善家,赔本的买卖谁愿意干?这个时候就需要国家层面的政策扶持和补贴了。

中国是在这几个具备完整汽车产业链的国家里面,对新能源相关政策和补贴推动最积极的国家。

根本原因就在于,在传统燃油车层面,中国起步较晚。而中国又是个汽车大国,汽车总产值占全国GDP比重已经接近10%,我国经济想要维持住高速发展,汽车产业是个最好的突破口。

而如果一直在燃油车领域埋头苦干,会始终跟随他人的脚步,国产品牌会一直被合资品牌、传统豪华品牌压制,从而做低端的代名词。

这无论在国家经济方面,还是从企业形象方面,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和耻辱。

而机械这个东西又没有任何捷径可言,玩不过你我换个赛道还不行吗?

所以早在十年前,国家相关部委就提出了“弯道超车”这个概念。

经过十几年中国汽车相关产业人员的不懈努力,才有了今天这般景象,比亚迪、理想、蔚来、小米等等才可以在各自擅长的领域百花齐放,才有了宁德时代这种供应商巨头。

即便是这样,纯电车在中国依然都不是主流,路漫漫其修远兮。

然后是德国

作为汽车的发源地,德国把汽车发展到了极致。在传统燃油车领域,无论是性能还是豪华,都绕不开BBA。

传统意义上,机械层面的汽车文化对于德国人来说是从儿童时代就不可磨灭的记忆。在一定层面上说,汽车文化就是机械文化。电车相比之下,那就是个异类。

这种文化传统对于我国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是无法理解的。

再加上德国全国有接近2/3的高速公路都是不限速高速,而电车不需要变速箱这个优势在这里突然就变成了劣势,导致无法以更高的速度行驶。

对于德国普通消费者来说,大概是最抵触电车的国家了。电车对许多德国人来说属于性能降级...

美国

特斯拉作为电车的先驱,按理来说本应该让美国电车普及率是现在的好几倍,但是恰好相反,特斯拉最畅销的国家却是中国。

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国情太独特了,地广人稀,资源又丰富。汽车文化从而演变出了以搭载大排量发动机的全尺寸皮卡为主。

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说,例如我们国家,绝大多数人是没有摸过V8发动机的,大多数人开的都是四缸机。联想到发动机这个东西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抖动,噪音大,所以才有了很多人换电车后会说一句“回不去燃油车了”。

但是大排量V8与小排量四缸发动机完全不是一个东西,这对于粗旷尚武的美国人来说,那就是极具魅力的存在。电车对于许多美国人来说,就只能用“娘炮”来形容。

而且大排量全尺寸皮卡这个东西真的是谁用谁知道,能载人能拉货,有动力有舒适。对我们来说不好停车和油耗高的问题,在美国又完全不是问题。

所以美国的汽车文化也是与电车特质相悖的,几乎就只有互联网科技行业从业者才会去买特斯拉。

日本和韩国

这两个比较像,没有太强烈的意愿发展电车是因为本土汽车工业与国家经济绑的比较深,这种情况下,企业也好,国家层面也好,唯一的要求就是求稳。

韩国方面,现代起亚在韩国的市场占有率接近80%。日本方面,丰田的全球销量是整个汽车界的老大哥。

这种局面,不管换做谁,最好的策略确实就是求稳。

从古至今,梭哈这种事情,只有小弟才会去做。当然了,至于新王替旧王,改朝换代这种事情,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所以日本和韩国没有大力发展电车的想法与德国和美国又不一样。

德国主要是汽车工业基础决定的,美国是消费者认知文化层面决定的,而日韩则是企业规模决定的。

综述

抛开没有汽车工业基础的小国不谈,有条件发展电车的国家,又各有各的原因。事实上,中国发展电车也是迫于无奈。

要想实现电车的普及,产业链、企业、国家、消费者对于汽车文化观念的改变,缺一不可。

没有汽车基础产业链也发展不起来,有实力发展的,又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会主动去发展。

综合各种因素来看,电车或许会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只会在中国真正大规模普及,成为中国独有的汽车文化。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徐里里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614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为什么国家大力发展电车?
为什么国外不发展电车了?

like

dislike

love

funny

angry

sad

wow

李芷晴 https://tszching.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