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你上了大学才明白的道理?

超越课堂:硬知识易逝,软技能长存我是2013年浙江省的理科高考生,当年理科一本线为617分(约全省前10%),我的考分是629分,于是我本科就读了一所中外合作大学,选了金融专业,随后去美国读了新闻专业的研究生,先后在英文新闻机构、500强教育企业工作,再到自己小而美地创业。这一路走来的感悟是,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淘汰很快,未必和你从事的行业有关,但是你学会的解决问题的思维、主动寻找和整合资源的能力,真的是终身受益。在保证能够顺利毕业的前提下,学习不应该局限于课堂,因为象牙塔内的课程无论怎么先进,终究赶不上企业的需求、时代的变化。以商科为例,在我同寝室的会计系同学努力背诵会计报表、逐一填手写款项以通过期末考试时,企业早已用上了自动化制表软件,拖动数据一键生成;新闻院校传授的一些技能也很难赶上技术的发展,曾经的新闻记录片剪辑需要大量的人力来完成,而如今可以部分由AI来加速处理,有线电视时代的视频风格,和短视频时代的风格也大相径庭。由于硬性的技能很可能随着技术的更迭而过时,打磨终身学习、整合资源、和人打交道的Soft Skills(软技能)尤其重要。只要有人的存在,这些软技能就不会过时。比方说,在新闻院校掌握的采访、搜集线索、核查信息、懂人性、讲好故事的能力,都能够给各种行业的岗位添彩。我的新闻专业的同学分布在各个行业,在就业大环境相对不景气的时期,依然能够挖掘出潜在的就业和晋升机会:有的同学有在传统媒体做视频记者,经常出差周边国家拍摄纪录片的视频记者;有的在外资快销公司做市场营销;有的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做公关;也有的在新加坡和香港的金融媒体做投资新闻;也有的成为独立摄影师的;也有的正在读博士想要成为高校老师。其中一位同学我印象特别深刻,她一毕业就找到了在新加坡媒体工作的机会,现在又前往了英国做投资报道,在校期间的她就展现出了很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在多数同学还停留在校园范围内,她却已经到处参加校外的媒体人的讲座、行业分享会、招聘会,主动和人交换名片、询问对方的行业情况,有一次我们四五个同学一起去听耶鲁大学举办的论坛,在99%的在场年轻人都在坐在台下观摩时,我的这位同学已经主动和《纽约时报》的老记者聊上了,她不介意自己有口音、有不准确的表达,从不退缩。在我们系的多数同学还在烦恼如何找实习时,她已经成为了同学们的实习信息来源,经常将同学推荐给她认识的媒体人。她的好习惯激励了我,主动和别人交流,而不是等待别人来投喂机会。2018年,我在多个校友的活动上积极地介绍自己,本以为在以白人主导的美国电视台找记者的实习会很困难,没想到我获得了美国波士顿当地最大的一家电视台WCVB-5的面试机会,面试后成为了该电视台那年为数不多的亚洲面孔的实习生。由于我有搭建个人作品网站的习惯,在向我的supervisor介绍了我独立拍摄的纪录片之后,她让我独立完成了一档半小时的纪录片和访谈节目。2018年末,临近硕士毕业,大家都在为毕业作品忙得焦头烂额,许多同学面临不知道找谁采访的难题。我当时的毕业作品是有关美国代孕产业的纪录片,由于话题敏感,很难找到愿意公开讲述的代孕母亲,但我通过网络、身边的老师到处打听,给许多医学机构、法律机构发邮件,在几十封邮件石沉大海之后,终于找到了相关人士愿意接受采访,我从波士顿飞到德州去拍摄,最终拿下了毕业设计中为数不多的A。在我后续的重要新闻的报道、以及我的两次转行过程中,主动和人建立联系、整合信息的习惯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你不知道下一站是什么,不要等学校来投喂机会,一定要主动寻找、主动出击,机会往往是在下一个转角。放眼更宽广的时间线,那些软技能强的人,无论在什么行业,都能够走得更远。我的父亲是一名大学历史系教授,教龄已有30多年,他带过的30多届学生分布教育行业,政商界、法律行业等等,那些在职业上走得最远的孩子,并不是GPA最高的孩子、也不是家庭出身最好的孩子,而是沟通能力强、信息活络、且能有效解决问题的人。我的孤儿老爸,从贫困潦倒、受尽凌辱到藏书万卷,他教会我什么?这些看似很软的技能,实际上与薪酬有直接的关联。一项基于OECD国家数据的经济研究显示,软技能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小时工资会增加4.2%,与数理能力的增加所带来的薪资增长几乎相当,这说明软技能在多种职业中的重要性和回报也同样显著[1]。随着AI时代的来临,软技能更为重要。麦肯锡的报告指出,随着技术进步、自动化发展,许多传统的硬技能变得不再那么重要,然而,软技能如同理心、有效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被自动化取代,因而在现代职场中越来越重要[2]。很多人在进入职场之后才学习软技能,其实有点晚了。这一关键的技能,越早开始培养越容易获益。牛津大学的研究显示,软技能的培养应该从教育阶段开始,不仅限于毕业后的职业培训,早点开始重视和培养这些技能的学生可以在进入职场时具备更强的竞争力[3]。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夏冰雹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361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有哪些你上了大学才明白的道理? 有哪些道理是你上了大学才明白的?

Jun 11, 2024 - 00:00
 0
有哪些你上了大学才明白的道理?

超越课堂:硬知识易逝,软技能长存

我是2013年浙江省的理科高考生,当年理科一本线为617分(约全省前10%),我的考分是629分,于是我本科就读了一所中外合作大学,选了金融专业,随后去美国读了新闻专业的研究生,先后在英文新闻机构、500强教育企业工作,再到自己小而美地创业。

这一路走来的感悟是,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淘汰很快,未必和你从事的行业有关,但是你学会的解决问题的思维、主动寻找和整合资源的能力,真的是终身受益。

在保证能够顺利毕业的前提下,学习不应该局限于课堂,因为象牙塔内的课程无论怎么先进,终究赶不上企业的需求、时代的变化。以商科为例,在我同寝室的会计系同学努力背诵会计报表、逐一填手写款项以通过期末考试时,企业早已用上了自动化制表软件,拖动数据一键生成;新闻院校传授的一些技能也很难赶上技术的发展,曾经的新闻记录片剪辑需要大量的人力来完成,而如今可以部分由AI来加速处理,有线电视时代的视频风格,和短视频时代的风格也大相径庭。

由于硬性的技能很可能随着技术的更迭而过时,打磨终身学习、整合资源、和人打交道的Soft Skills(软技能)尤其重要。只要有人的存在,这些软技能就不会过时。

比方说,在新闻院校掌握的采访、搜集线索、核查信息、懂人性、讲好故事的能力,都能够给各种行业的岗位添彩。我的新闻专业的同学分布在各个行业,在就业大环境相对不景气的时期,依然能够挖掘出潜在的就业和晋升机会:有的同学有在传统媒体做视频记者,经常出差周边国家拍摄纪录片的视频记者;有的在外资快销公司做市场营销;有的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做公关;也有的在新加坡和香港的金融媒体做投资新闻;也有的成为独立摄影师的;也有的正在读博士想要成为高校老师。

其中一位同学我印象特别深刻,她一毕业就找到了在新加坡媒体工作的机会,现在又前往了英国做投资报道,在校期间的她就展现出了很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在多数同学还停留在校园范围内,她却已经到处参加校外的媒体人的讲座、行业分享会、招聘会,主动和人交换名片、询问对方的行业情况,有一次我们四五个同学一起去听耶鲁大学举办的论坛,在99%的在场年轻人都在坐在台下观摩时,我的这位同学已经主动和《纽约时报》的老记者聊上了,她不介意自己有口音、有不准确的表达,从不退缩。在我们系的多数同学还在烦恼如何找实习时,她已经成为了同学们的实习信息来源,经常将同学推荐给她认识的媒体人。

她的好习惯激励了我,主动和别人交流,而不是等待别人来投喂机会。2018年,我在多个校友的活动上积极地介绍自己,本以为在以白人主导的美国电视台找记者的实习会很困难,没想到我获得了美国波士顿当地最大的一家电视台WCVB-5的面试机会,面试后成为了该电视台那年为数不多的亚洲面孔的实习生。由于我有搭建个人作品网站的习惯,在向我的supervisor介绍了我独立拍摄的纪录片之后,她让我独立完成了一档半小时的纪录片和访谈节目。

2018年末,临近硕士毕业,大家都在为毕业作品忙得焦头烂额,许多同学面临不知道找谁采访的难题。我当时的毕业作品是有关美国代孕产业的纪录片,由于话题敏感,很难找到愿意公开讲述的代孕母亲,但我通过网络、身边的老师到处打听,给许多医学机构、法律机构发邮件,在几十封邮件石沉大海之后,终于找到了相关人士愿意接受采访,我从波士顿飞到德州去拍摄,最终拿下了毕业设计中为数不多的A。

在我后续的重要新闻的报道、以及我的两次转行过程中,主动和人建立联系、整合信息的习惯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你不知道下一站是什么,不要等学校来投喂机会,一定要主动寻找、主动出击,机会往往是在下一个转角。

放眼更宽广的时间线,那些软技能强的人,无论在什么行业,都能够走得更远。我的父亲是一名大学历史系教授,教龄已有30多年,他带过的30多届学生分布教育行业,政商界、法律行业等等,那些在职业上走得最远的孩子,并不是GPA最高的孩子、也不是家庭出身最好的孩子,而是沟通能力强、信息活络、且能有效解决问题的人。我的孤儿老爸,从贫困潦倒、受尽凌辱到藏书万卷,他教会我什么?

这些看似很软的技能,实际上与薪酬有直接的关联。一项基于OECD国家数据的经济研究显示,软技能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小时工资会增加4.2%,与数理能力的增加所带来的薪资增长几乎相当,这说明软技能在多种职业中的重要性和回报也同样显著[1]

随着AI时代的来临,软技能更为重要。麦肯锡的报告指出,随着技术进步、自动化发展,许多传统的硬技能变得不再那么重要,然而,软技能如同理心、有效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被自动化取代,因而在现代职场中越来越重要[2]

很多人在进入职场之后才学习软技能,其实有点晚了。这一关键的技能,越早开始培养越容易获益。牛津大学的研究显示,软技能的培养应该从教育阶段开始,不仅限于毕业后的职业培训,早点开始重视和培养这些技能的学生可以在进入职场时具备更强的竞争力[3]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夏冰雹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361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有哪些你上了大学才明白的道理?
有哪些道理是你上了大学才明白的?

like

dislike

love

funny

angry

sad

wow

李芷晴 https://tszching.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