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有哪些建筑思想和人文情怀?
很喜欢题主将建筑和人文关联起来的切入点,来分享一点我的个人体会。在我看来,《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和人文情怀,以及其中远超于时代的“现代性智慧”,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有非常美妙的体现。这里朋友们可能会发出疑问——无论是宫城的气势磅礴、殿堂的绮丽绝伦、还是装饰的精工细作,中国的古建筑都充溢着古典的美感,看起来和简洁、明晰、抽象等等现代特质丝毫沾不上边儿。那么「中国古代建筑」真的有「现代性」可言吗?答案是肯定的。以下就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为你分别阐释中国古代建筑中所蕴藏“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以及其中难能可贵的现代性之所在。篇幅不会太长,也不会出现什么硬核的专业知识,应该会是相对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如果能用这十来分钟的时间,为你带来一点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全新思路,那就再好不过了。建筑群组我们先来站在上帝视角,看一看中国古代建筑的群组关系。——以上的两张俯视图,一个是最华丽宏伟的宫殿建筑群(紫禁城)、一个是最朴实接地气的寻常百姓家(四合院),它们之间会有什么共同点吗?(除了都是雪景hh)答案自然还是肯定的。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单从空间组织的角度来看,紫禁城里面能找到的东西,在四合院里也几乎全都有;又或者说,紫禁城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非常特殊的四合院形式。这里就要讲到中国古代建筑在宏观层面的基本单元——「院落」「院,垣也」,是指围墙或房屋之间围合而成的空地;最标准的院落模式在四面都有房屋,也就是上文中提到最最寻常、接地气的「四合院」。四合院是我国传统的合院式建筑——通常由坐北朝南的正房、东西两侧的厢房、和坐南朝北的倒座房构成,从四面将庭院围合在中间;入口则位于院落的东南角。(之所以将入口设在偏离了轴线的位置,有说法是人们相信恶灵不会拐弯儿,这样可以防止他们从街上进入院内;虽然迷信了一点,但至少也可以避免邻居和过路人向院内窥探)如下图所示,描绘了一座两进四合院的基本格局。四合院作为建筑群组中最小的空间单元,所容纳的其实是我国社会结构中最小的居住单元,也就是一个家庭。(里面的门道有点多,风水观念、等级制度、伦理关系、空间秩序……就不具体展开了,真的是,紫禁城里有的东西,四合院里也都能找到。之后要为四合院单开一篇~)随着家庭的发展壮大,或是根据场地条件、功能需求、经济实力等等不同,四合院又可以演变成不同的规模和形式。比如下面这一组——可以看到,除了采用前后串联的形式(一进、两进、三进…)在南北方向延伸,四合院还可以通过左右并列的方式(一路、两路、三路…)在东西方向扩展,再加上宅邸与花园的组合,平面的组合关系非常多样、适应性极强。我们再来看一组王府的平面示意图。上图展现了一座封建王府在轴线上最标准的建筑构成,等级比普通民居高了不少,但可以看到,其空间格局还是采用了五进四合院的形式,在本质上还是「院落」的组合。以下截取自《乾隆京城全图》,分别是大家熟悉的恭亲王府,(就是和珅住过的那个~)还有同样保存完好的郑亲王府、克勤郡王府;三座王府并置,再来回想一下前文中两进四合院的模式,你就会发现「院落」作为基本的空间单元,在建筑群组的平面组织当中,是如此的灵活多变。讲到这里也就不难理解,紫禁城作为一组大型宫殿建筑群,也不过是由小小的「院落」单元排列组合而成;二者表面上天差地别,实质上却有着深切的关联。(不信你看下图,放眼望去几乎全是四合院……)——我们把法国凡尔赛宫的平面图和故宫的平面图放在一起,可能更能看清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特质。如上一段中所写,故宫的占地虽广大,但每一处局部都采用了三合院、四合院的形式,通过建筑切分、限定了场地,边界关系分明,也就不显得空旷。而到了凡尔赛宫,建筑(图中粉色部分)则是以近乎散点的状态分布在场地当中,环绕在建筑周边的庭园部分开阔广远、几乎漫无边际,与故宫紧凑的秩序感形成了鲜明对比。二者的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相差并不多,(故宫:72hm²/15hm²; 凡尔赛宫:111hm²/11hm²)由于基本格局的不同,呈现出了截然相反的空间特质。在鸟瞰图中,这种反转的图底关系会更直观。不仅仅是殿堂、王府、民居,在寺院、坛庙、陵墓等等我国传统的公共建筑当中,也大多以院落作为基本的空间单元。(实例有很多,相信你已经想到了!这里不再一一列举)那么有没有什么例外呢?在中国古代建筑当中,园林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无论是小巧清秀的江南私家园林,还是疏朗大气的北方皇家园林,在平面的组织上,都没有传统建筑这么严谨,虽然在个别局部仍采用四合院的形式,但在整体山水环境的营造中,大多选择了效法自然,追求婉转自由的空间关系。(又是一个值得单开一篇的话题,就先点到为止)——我们排除个例,可以将「院落」看作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基本的空间原型之一,小到地方民居、大到皇家府邸,几乎是无处不在。建筑单体看过了建筑群组的组合关系,我们接下来深入到中国古代建筑的单体架构。——这里还是从一组对比图开始,古代中国的殿堂和古埃及的金字塔,二者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呢?不难看出,中国的殿堂采用了框架式的结构体系——基础上立柱子、柱子上架梁、梁上架檩条、檩条上承托屋架;而埃及的金字塔则采用了砌筑式的建构方式,一块石头上摞着一块石头,构筑出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样子。举金字塔作为例子可能有点极端了,(感觉这样更典型、更有冲击力)不过实际上,发展到了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凯旋门还有斗兽场、包括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堂,西方古代建筑几乎一直延续了上述这种石材砌筑的结构逻辑;如法国文学家雨果所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我们不妨借(cuan)用(gai)一下雨果的说法,把东方的建筑比作是「木头的史诗」。由此也就讲到了中国古代建筑在中观层面的基本单元——「木构」来看一张梁思成先生绘制的清式大木作图例。所谓「大木作」是指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主体结构部分,包括上文中所提到的柱、梁、檩条、屋架,加上梁或柱之间起连结、加固作用的枋,还有柱头之上、屋檐之下起过渡作用的斗拱。这一组木构件共同构成了木构架建筑的承重部分。与之相对应的「小木作」也就不难理解,是指中国古代建筑中非承重的木构件,即大木作以外的装饰、装修部分。根据室内外的分别,小木作又可以分为外檐装修(门、窗、栏杆、楣子…)和内檐装修(地板、天花、藻井、楼梯、隔扇…)两大类。这里也就体现出了框架式结构体系的最大特点和优势——自成一体的木构架,将建筑的界面全部解放了出来,正所谓“墙倒屋不塌”;简单粗暴的理解,上述大木作之外的部分,都是可以任意变化组合、甚至拆除的。而这种超高的自由度,还不仅仅体现在界面的灵活多变上,其框架本身也几乎不受任何拘束,只要确保结构体系的完整,开间和进深上宽一点或是窄一点、增加或是减少一跨、甚至做个转角都是轻而易举的。——无论平面、屋顶、剖面、立面,都有充足的变动余地。以下再来补充一组实例:同样是寺院建筑、同样是这一套木构体系,根据实际需求的不同,演变出了全然不同的尺度、层数、还有空间关系。简而言之,大到富丽堂皇、十一开间的太和殿,小到四面透风、只有一开间的凉亭,其结构逻辑上并没有什么差别,「木构」作为建筑单体中的空间单元,都可以轻松的应对生成。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在西方兴建一座大教堂就要动辄上百年,(比如高迪设计的圣家族大教堂,现在还没有完工)而我们的古人只用了十几年,就建起了一整座紫禁城。(是真的哦。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建成,1406 - 1420)全局采用院落式的平面格局,保证了全城的工期可以同步展开;每个单体又是以框架式的结构搭建,灵活应对各种具体情况,效率极高——怎么样,有没有一点现代化大生产的意味?说到底,中国古代建筑就是由抽象的线性语言营造出的自由空间,如《道德经》中所写:“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相信每个学建筑的小伙伴都在大一听过这段话~)——实体的「有」何须费力雕琢,空间的「无」才是建筑的灵魂之所在。建筑细部前文中分别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在宏观、中观层面的两个基本单元——「院落」和「木构」,相信机智如你,一定已经猜到了本节的主题;没有错,我们终于来到了中国古代建筑在微观层面的基本单元——「斗拱」这里推荐上一篇发布的硬核科普软文,还算全面的介绍了斗拱的基本概念,进入主页即可查看!本文就不再重复,相应的,这一段也会简短一点。(说好了不会太长的,写着写着才发现已经有点长了QvQ)——看过之后,相信你已经多少感受到了,斗、拱、昂作为基本的构件单元,看上去简陋无奇、组合在一起却有近乎无限种可能。“斗拱”一文中也提到了,梁思成先生把斗拱比作是“THE CHINESE ORDER”(中国柱式);这里结合图例,可以更明显的辨识出「斗拱」和「柱式」有哪些异同。我们将梁先生的两张手稿并置来看,左图是中国的斗拱,大大小小的20来个构件,(列出来的专有名词虽然多,但基本上都落在“斗、拱”二字上,比如栌斗、散斗、齐心斗、交互斗……本质是一样的,只是用来区分位置的不同)穿插组合成一体,地位与柱头相当,再加上柱和柱础,构成了梁先生所形容的“THE CHINESE ORDER”;右图是如假包换的西方柱头,可以看到,图中不再有拆分出的若干构件,因为其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不具备拆分的余地。这样的对比其实很像是中国的书法和西方的雕塑——前者是做加法的思维,笔画其实只有横竖撇捺几种,(对应了斗、拱、昂)组合出来的文字却是千变万化;后者则是做减法的思维,从一整块石头开始(对应的…还是一整块石头)雕凿而成各种样式,其实同样有无限的可能性,但多少受到那一块石头的限制。同为东西方的经典艺术形式,上述的两种思维方式显然没有高下之分;但如果回到两种“柱式”来看,至少我个人还是更喜欢中国的斗拱——因为斗拱是活的,但柱式几乎可以说是死的。从以下两张图的对比可以看得更直观:上图是西方的柱式,规定好了这五种那就是这五种,包括样式、尺度、比例等等,都已经规定好了,没有什么变动的余地;下图是中国的斗拱,举出了几种全然不同的组合方式,而且可以说只是冰山一角——就像是从笔画到文字,还可以有千万种可能。当然,斗拱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及细部——还有大殿飞檐上排排站立的脊兽、檐下梁枋上五色斑斓的彩画、园林建筑中样式繁多的花窗……在这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应该还是斗拱,其余就不一一展开了。以上。我们从建筑群体的格局入手,具体到单体建筑的形式,最后着眼于细节之处的装饰与构件;在宏观、中观、微观的各个层面中,「单元化、模数化」的思想是贯穿始终的——无论是院落式的布局、还是木构架的搭接、亦或是斗拱的构建,无不是以标准化的模块、生成自由多变的整体。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国古代建筑不仅仅是美轮美奂的造型艺术,其中更有东方传统哲学的美丽与玄妙。——这样说来,有没有感觉似曾相识呢?千百年过后,柯布提出的多米诺体系、密斯推崇的流动空间、还有赖特最喜欢的桂离宫……现代主义先驱的理论及实践中,无处不暗藏着上文所提及的观念和原型,貌似传统到了极致的中国古建筑,实际上包含了超乎我们想象的现代性;(退回到当初的时间节点上,甚至可以称之为是未来性)而在我看来,这样的现代性也正是中国古代建筑最核心的美感与智慧之所在,为后人提供了无尽的灵感之源。最后一小段题外话,这也是为什么我个人非常不喜欢现代人做的仿古建筑,以及各种单纯从形式层面对古建筑的所谓「承袭、延续」——这样实在是把中国古代建筑的美理解得太肤浅了啊。(友好起见,这里还是不举例子了QvQ)至于具体怎么样做比较好,就只好待之后慢慢实践啦;有生之年,期待中国也可以做出特别有东方气质的现代建筑。毕竟我们的古代建筑这么精彩,不做出点儿什么总感觉太可惜了。参考书目:[德] 雷德侯《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 以上。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筑二次元」解锁更多绝美建筑~(。・ω・。)ノ♡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vickie7i 【知
很喜欢题主将建筑和人文关联起来的切入点,来分享一点我的个人体会。
在我看来,《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和人文情怀,以及其中远超于时代的“现代性智慧”,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有非常美妙的体现。
这里朋友们可能会发出疑问——无论是宫城的气势磅礴、殿堂的绮丽绝伦、还是装饰的精工细作,中国的古建筑都充溢着古典的美感,看起来和简洁、明晰、抽象等等现代特质丝毫沾不上边儿。
那么「中国古代建筑」真的有「现代性」可言吗?
答案是肯定的。以下就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为你分别阐释中国古代建筑中所蕴藏“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以及其中难能可贵的现代性之所在。
篇幅不会太长,也不会出现什么硬核的专业知识,应该会是相对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如果能用这十来分钟的时间,为你带来一点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全新思路,那就再好不过了。
建筑群组
我们先来站在上帝视角,看一看中国古代建筑的群组关系。
——以上的两张俯视图,一个是最华丽宏伟的宫殿建筑群(紫禁城)、一个是最朴实接地气的寻常百姓家(四合院),它们之间会有什么共同点吗?(除了都是雪景hh)
答案自然还是肯定的。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单从空间组织的角度来看,紫禁城里面能找到的东西,在四合院里也几乎全都有;又或者说,紫禁城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非常特殊的四合院形式。
这里就要讲到中国古代建筑在宏观层面的基本单元——「院落」
「院,垣也」,是指围墙或房屋之间围合而成的空地;最标准的院落模式在四面都有房屋,也就是上文中提到最最寻常、接地气的「四合院」。四合院是我国传统的合院式建筑——通常由坐北朝南的正房、东西两侧的厢房、和坐南朝北的倒座房构成,从四面将庭院围合在中间;入口则位于院落的东南角。(之所以将入口设在偏离了轴线的位置,有说法是人们相信恶灵不会拐弯儿,这样可以防止他们从街上进入院内;虽然迷信了一点,但至少也可以避免邻居和过路人向院内窥探)如下图所示,描绘了一座两进四合院的基本格局。
四合院作为建筑群组中最小的空间单元,所容纳的其实是我国社会结构中最小的居住单元,也就是一个家庭。(里面的门道有点多,风水观念、等级制度、伦理关系、空间秩序……就不具体展开了,真的是,紫禁城里有的东西,四合院里也都能找到。之后要为四合院单开一篇~)随着家庭的发展壮大,或是根据场地条件、功能需求、经济实力等等不同,四合院又可以演变成不同的规模和形式。比如下面这一组——
可以看到,除了采用前后串联的形式(一进、两进、三进…)在南北方向延伸,四合院还可以通过左右并列的方式(一路、两路、三路…)在东西方向扩展,再加上宅邸与花园的组合,平面的组合关系非常多样、适应性极强。
我们再来看一组王府的平面示意图。上图展现了一座封建王府在轴线上最标准的建筑构成,等级比普通民居高了不少,但可以看到,其空间格局还是采用了五进四合院的形式,在本质上还是「院落」的组合。
以下截取自《乾隆京城全图》,分别是大家熟悉的恭亲王府,(就是和珅住过的那个~)还有同样保存完好的郑亲王府、克勤郡王府;三座王府并置,再来回想一下前文中两进四合院的模式,你就会发现「院落」作为基本的空间单元,在建筑群组的平面组织当中,是如此的灵活多变。
讲到这里也就不难理解,紫禁城作为一组大型宫殿建筑群,也不过是由小小的「院落」单元排列组合而成;二者表面上天差地别,实质上却有着深切的关联。(不信你看下图,放眼望去几乎全是四合院……)
——我们把法国凡尔赛宫的平面图和故宫的平面图放在一起,可能更能看清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特质。如上一段中所写,故宫的占地虽广大,但每一处局部都采用了三合院、四合院的形式,通过建筑切分、限定了场地,边界关系分明,也就不显得空旷。而到了凡尔赛宫,建筑(图中粉色部分)则是以近乎散点的状态分布在场地当中,环绕在建筑周边的庭园部分开阔广远、几乎漫无边际,与故宫紧凑的秩序感形成了鲜明对比。二者的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相差并不多,(故宫:72hm²/15hm²; 凡尔赛宫:111hm²/11hm²)由于基本格局的不同,呈现出了截然相反的空间特质。
在鸟瞰图中,这种反转的图底关系会更直观。
不仅仅是殿堂、王府、民居,在寺院、坛庙、陵墓等等我国传统的公共建筑当中,也大多以院落作为基本的空间单元。(实例有很多,相信你已经想到了!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那么有没有什么例外呢?在中国古代建筑当中,园林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无论是小巧清秀的江南私家园林,还是疏朗大气的北方皇家园林,在平面的组织上,都没有传统建筑这么严谨,虽然在个别局部仍采用四合院的形式,但在整体山水环境的营造中,大多选择了效法自然,追求婉转自由的空间关系。(又是一个值得单开一篇的话题,就先点到为止)——我们排除个例,可以将「院落」看作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基本的空间原型之一,小到地方民居、大到皇家府邸,几乎是无处不在。
建筑单体
看过了建筑群组的组合关系,我们接下来深入到中国古代建筑的单体架构。
——这里还是从一组对比图开始,古代中国的殿堂和古埃及的金字塔,二者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呢?不难看出,中国的殿堂采用了框架式的结构体系——基础上立柱子、柱子上架梁、梁上架檩条、檩条上承托屋架;而埃及的金字塔则采用了砌筑式的建构方式,一块石头上摞着一块石头,构筑出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样子。
举金字塔作为例子可能有点极端了,(感觉这样更典型、更有冲击力)不过实际上,发展到了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凯旋门还有斗兽场、包括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堂,西方古代建筑几乎一直延续了上述这种石材砌筑的结构逻辑;如法国文学家雨果所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我们不妨借(cuan)用(gai)一下雨果的说法,把东方的建筑比作是「木头的史诗」。
由此也就讲到了中国古代建筑在中观层面的基本单元——「木构」
来看一张梁思成先生绘制的清式大木作图例。
所谓「大木作」是指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主体结构部分,包括上文中所提到的柱、梁、檩条、屋架,加上梁或柱之间起连结、加固作用的枋,还有柱头之上、屋檐之下起过渡作用的斗拱。这一组木构件共同构成了木构架建筑的承重部分。与之相对应的「小木作」也就不难理解,是指中国古代建筑中非承重的木构件,即大木作以外的装饰、装修部分。根据室内外的分别,小木作又可以分为外檐装修(门、窗、栏杆、楣子…)和内檐装修(地板、天花、藻井、楼梯、隔扇…)两大类。
这里也就体现出了框架式结构体系的最大特点和优势——自成一体的木构架,将建筑的界面全部解放了出来,正所谓“墙倒屋不塌”;简单粗暴的理解,上述大木作之外的部分,都是可以任意变化组合、甚至拆除的。而这种超高的自由度,还不仅仅体现在界面的灵活多变上,其框架本身也几乎不受任何拘束,只要确保结构体系的完整,开间和进深上宽一点或是窄一点、增加或是减少一跨、甚至做个转角都是轻而易举的。
——无论平面、屋顶、剖面、立面,都有充足的变动余地。
以下再来补充一组实例:同样是寺院建筑、同样是这一套木构体系,根据实际需求的不同,演变出了全然不同的尺度、层数、还有空间关系。
简而言之,大到富丽堂皇、十一开间的太和殿,小到四面透风、只有一开间的凉亭,其结构逻辑上并没有什么差别,「木构」作为建筑单体中的空间单元,都可以轻松的应对生成。
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在西方兴建一座大教堂就要动辄上百年,(比如高迪设计的圣家族大教堂,现在还没有完工)而我们的古人只用了十几年,就建起了一整座紫禁城。(是真的哦。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建成,1406 - 1420)全局采用院落式的平面格局,保证了全城的工期可以同步展开;每个单体又是以框架式的结构搭建,灵活应对各种具体情况,效率极高——怎么样,有没有一点现代化大生产的意味?
说到底,中国古代建筑就是由抽象的线性语言营造出的自由空间,如《道德经》中所写:“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相信每个学建筑的小伙伴都在大一听过这段话~)——实体的「有」何须费力雕琢,空间的「无」才是建筑的灵魂之所在。
建筑细部
前文中分别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在宏观、中观层面的两个基本单元——「院落」和「木构」,相信机智如你,一定已经猜到了本节的主题;没有错,我们终于来到了中国古代建筑在微观层面的基本单元——「斗拱」
这里推荐上一篇发布的硬核科普软文,还算全面的介绍了斗拱的基本概念,进入主页即可查看!本文就不再重复,相应的,这一段也会简短一点。(说好了不会太长的,写着写着才发现已经有点长了QvQ)
——看过之后,相信你已经多少感受到了,斗、拱、昂作为基本的构件单元,看上去简陋无奇、组合在一起却有近乎无限种可能。
“斗拱”一文中也提到了,梁思成先生把斗拱比作是“THE CHINESE ORDER”(中国柱式);这里结合图例,可以更明显的辨识出「斗拱」和「柱式」有哪些异同。
我们将梁先生的两张手稿并置来看,左图是中国的斗拱,大大小小的20来个构件,(列出来的专有名词虽然多,但基本上都落在“斗、拱”二字上,比如栌斗、散斗、齐心斗、交互斗……本质是一样的,只是用来区分位置的不同)穿插组合成一体,地位与柱头相当,再加上柱和柱础,构成了梁先生所形容的“THE CHINESE ORDER”;右图是如假包换的西方柱头,可以看到,图中不再有拆分出的若干构件,因为其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不具备拆分的余地。
这样的对比其实很像是中国的书法和西方的雕塑——前者是做加法的思维,笔画其实只有横竖撇捺几种,(对应了斗、拱、昂)组合出来的文字却是千变万化;后者则是做减法的思维,从一整块石头开始(对应的…还是一整块石头)雕凿而成各种样式,其实同样有无限的可能性,但多少受到那一块石头的限制。
同为东西方的经典艺术形式,上述的两种思维方式显然没有高下之分;但如果回到两种“柱式”来看,至少我个人还是更喜欢中国的斗拱——因为斗拱是活的,但柱式几乎可以说是死的。从以下两张图的对比可以看得更直观:上图是西方的柱式,规定好了这五种那就是这五种,包括样式、尺度、比例等等,都已经规定好了,没有什么变动的余地;下图是中国的斗拱,举出了几种全然不同的组合方式,而且可以说只是冰山一角——就像是从笔画到文字,还可以有千万种可能。
当然,斗拱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及细部——还有大殿飞檐上排排站立的脊兽、檐下梁枋上五色斑斓的彩画、园林建筑中样式繁多的花窗……在这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应该还是斗拱,其余就不一一展开了。
以上。
我们从建筑群体的格局入手,具体到单体建筑的形式,最后着眼于细节之处的装饰与构件;在宏观、中观、微观的各个层面中,「单元化、模数化」的思想是贯穿始终的——无论是院落式的布局、还是木构架的搭接、亦或是斗拱的构建,无不是以标准化的模块、生成自由多变的整体。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国古代建筑不仅仅是美轮美奂的造型艺术,其中更有东方传统哲学的美丽与玄妙。
——这样说来,有没有感觉似曾相识呢?千百年过后,柯布提出的多米诺体系、密斯推崇的流动空间、还有赖特最喜欢的桂离宫……现代主义先驱的理论及实践中,无处不暗藏着上文所提及的观念和原型,貌似传统到了极致的中国古建筑,实际上包含了超乎我们想象的现代性;(退回到当初的时间节点上,甚至可以称之为是未来性)而在我看来,这样的现代性也正是中国古代建筑最核心的美感与智慧之所在,为后人提供了无尽的灵感之源。
最后一小段题外话,这也是为什么我个人非常不喜欢现代人做的仿古建筑,以及各种单纯从形式层面对古建筑的所谓「承袭、延续」——这样实在是把中国古代建筑的美理解得太肤浅了啊。(友好起见,这里还是不举例子了QvQ)至于具体怎么样做比较好,就只好待之后慢慢实践啦;有生之年,期待中国也可以做出特别有东方气质的现代建筑。毕竟我们的古代建筑这么精彩,不做出点儿什么总感觉太可惜了。
参考书目:
[德] 雷德侯《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
《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
以上。
欢迎关注公众号:「建筑二次元」
解锁更多绝美建筑~(。・ω・。)ノ♡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vickie7i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6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中国古典建筑的特征形成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古建筑的意义是什么?